網上政務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
發布人:Intertid張駿豪 發布日期:2017-07-04 來源:
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近日在京發布《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(2017)》。報告顯示, 2016年我國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總體排名前十名的地區分別為:浙江省、貴州省、江蘇省、上海市、福建省、江西省、山東省、甘肅省、廣東省和重慶市。
報告數據顯示,雖然,2016 年各地區共發布的辦事指南總數量比2015 年增加了6487 項,但全國31 個地區中僅有7 個超過平均值。進一步分析發現,各地區政務服務供給能力差異較大的問題較為突出,政務服務事項供給能力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,2016 年排名前10 位的地區提供政務服務事項總數量已達31552 項,占總數量的70.43%,比2015 年增加8.78%。排名后10 位的地區提供政務服務事項數量僅為3297項,僅占全國總數量的7.36%,比2015 年減少2.11%。各地區網上政務服務供給能力極不平衡,同“放管服”改革的要求,同社會和公眾的需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。
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民表示,近年來,伴隨簡政放權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,各地區政務服務供給數量持續增加,供給質量不斷提升。但是,隨著我國邁入“7 億網民”時代,政務服務供給水平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、社會公眾需求不相適應的狀況仍然未得到有效改變,網上政務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。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。
一是網上政務服務平臺信息資源缺乏集約統一。首先政務服務門戶不統一、渠道繁雜,企業群眾網上辦事不得不登錄不同的部門站點,一網辦事成為社會的共同呼聲。其次是服務數據不同源、信息不共享的現象仍然存在。實體大廳平臺、網上服務平臺、政府網站服務頻道、部門網站服務欄目、業務審批系統、移動終端、政務公眾號、電話呼叫中心等線上和線下多重服務渠道百花齊放,但是服務形式分散,缺乏集成化服務獲取平臺,渠道之間政務服務數據不同源、信息不共享,同一部門同一服務在不同渠道出現不同聲音的問題十分突出。
二是對服務事項“應上盡上”缺乏統一認識。存在“好上先上”、“提供的服務不需要,需要的服務找不到”等問題,權力事項的“減法”和服務事項的“加法”未能同步推進。
三是辦事指南要素缺乏統一規范。辦事指南是“互聯網+ 政務服務”運行的“說明書”。目前,各級政府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程度參差不齊。有的地區提供的辦事指南要素多達四五十項,有的僅有五六個事項要素,不同地區之間同一服務事項名稱、類型、依據、流程、條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,準確性、時效性和實用性不強等問題比較普遍,給群眾和企業辦事帶來不便。
四是在線服務深度有待提升。“互聯網+ 政務服務”的核心是以數據和應用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,推動政府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,實現政務信息的共享共用和審批業務流程的優化與協同。近年來,以政府門戶網站為載體的政府信息服務取得顯著成效,但在電子商務強調“用戶需求”的影響下,公眾對政務服務的需求,已經從獲取政策信息的公開層面轉變為高效便捷的在線服務層面。調查發現,目前各地區網上政務服務的供給多集中在信息公開層面,政務服務的交互性、響應性、和實效性水平參差不齊。數據顯示,各地區行政許可事項中,僅有56.74% 的事項在交互服務的基礎上,實現了在線辦理,申請人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在線預約、預審、受理、查詢、咨詢等服務,大多數服務事項停留在信息公開、表格下載、進度查詢、結果公示等層面,網上政務平臺的服務深度有待加強。